久久为功促振兴 擘画乡村新图景

2023-07-12 08:40:42 来源:萧山日报

初夏时节,所前镇杜家村的山林间,颗颗色泽鲜红的杨梅晶莹剔透,娇艳欲滴,阵阵清风拂过,浓郁的果香飘满山林,令人垂涎欲滴;瓜沥镇梅林村的千亩田野上,风吹麦浪,泛黄的麦穗氤氲着淡淡的麦香,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一旁的美好生活中心里,传出孩子们弹奏的悠扬琴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03年6月,浙江省委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即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在“八八战略”指引下,20年间,“千万工程”润物无声,深刻改变了千千万万个乡村。

杜家村、梅林村正是这些乡村的缩影。20年跨越发展,20年久久为功,萧山全力擘画“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一体的乡村新图景,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时代画卷正在萧然大地徐徐铺展。

打通“两山”转换“新路径”

梅雨润江南,催熟了漫山遍野的杨梅。在所前镇杜家村,漫山杨梅红满枝,前来采摘尝鲜的游客络绎不绝。

所前杨梅,历史悠久。自1999年首届杜家杨梅节举办起,小小杨梅果已成为当地农户的“致富果”,带动了农业、文旅产业的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杜家村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方向,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山水所前的好生态,成为推动发展的“绿色动力”。

近年来,杜家村以萧山美丽乡村提升村建设为契机,以杨梅文化为灵魂,打造了“一心一轴三区”,通过清整老旧茶园、新建共享茶园,打造山乡品茶休闲空间,树立“农业+旅游”开发理念,实施全域景区化整治,塑造了杜家田园综合体。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文旅深度融合,推动茶叶、水果精加工和采摘观光产业向前跃进。

而一只柿子,对临浦镇横一村来说,同样蕴藏着历史,更预示着未来。600多年前,倪氏先祖将方顶柿引入临浦,将高山洼地变成了结构完整的“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构建出以“柿—茶”复合栽培为主的综合种养模式,形成了“梅里古柿林复合栽培系统”农业文化遗产。横一村从一只柿子找到突破口,开始了美丽经济蝶变之路。

2018年10月,横一村举办了首届梅里方顶柿丰收节,吸引游客3000多人次,一天销出柿子约10000斤,美丽经济的效应初步凸显。此后,每年举办的梅里方柿节,通过注入更多时尚和年轻元素,操着天南地北口音的网友,涌进这个小山村,在古柿林间拍照,在“如意柿界”“海柿山盟”和“一柿粮缘”打卡,萧山本土乐队“青柿子”走上了“乡村音乐嘉年华”的舞台……

做强“柿子”经济,在半山腰的柿林中,横一村还开出吉柿茶馆,办起了游客接待中心、青年创客中心、农产品展销中心等,引来了星巴克,美丽产业越做越强。而要在一年四季牢牢捧住“农文旅”金饭碗,只靠一只秋天的柿子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年,横一村一直在深入发掘村庄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举办了“插秧节”等系列农事节庆活动,还把原来分散的资源,变成统一的品牌。

“柿子稻子院子,未来大地美丽样子”。依托“绿色+农文旅”模式,横一村重构乡村新型生态经济、农田新型业态经济,实现从卖大米到卖风景、卖体验、卖文化的价值蝶变,让农田、乡村产生多重价值,既推进了农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实现了“网红”流量变现,带动了百姓创业就业致富,又打造了惠民均享公共服务圈,拓展了村级增收村企合作模式。

开启乡村共富“新范式”

“有了这个点位,我们拿货比以往方便多了,还能一起聚聚,每天能赚70元到100元,一个月增收2000多元还是比较轻松的。”在浦阳镇谢家村“浦供伊家·幸福工坊”内,妇女们时常围坐在一起,进行鞋业来料加工作业,偶尔聊上几句家常,笑容时不时洋溢在她们脸上。

为进一步发挥国企助推强村富民效应,浦阳镇去年成立了“浦供伊家·幸福工坊”综合服务中心。第一家工坊的选址就定在了谢家村。作为工坊的主理人,做了23年鞋业经纪人的老汪坦言,绣花、缝面、串珠、编线、打蝴蝶结,这些手工活虽简单,但单靠鞋厂的员工,很难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而交给村里的富余劳力,实现企业发展与村民增收的“双赢”局面。一个小小的工坊,有效畅通村企双向共赢之路,为强村共富注入了动能。

奋力推进“两个先行”,乡村是主战场也是突破口。在浦阳,除了萧山首个“来料加工共富工坊”集群,深耕农业20余年的传化集团也发布了共富乡村行动,投资10亿元开启首个示范项目,并联合萧山供销社与当地18个村共建“萧山浦惠乡村发展有限公司”,探索政、企、村三方联建模式,共同擘画占地3000余亩、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共富圈”。

从某种角度看,“强村公司”打破了乡村以往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局面,增强了自我“造血”能力。以传化浦阳生态农田项目为例,首期规划约500亩,将链接浙江省农科院的种源和技术,打造以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和农旅体验为基础的乡村生态农业产业,通过共富联结机制设计,把荒草地变成共富田。

当然,这一行动并非萧山乡村共富的“盆景”。在戴村,当地正通过一项“映山红计划”,将专属春天的映山红培育成四季常开的“新风景”。这是一项引入社会资源、打通数智乡村与共富新通道的乡村共富行动。据戴村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它包括映山红数字化平台、“映季”商城和映山红党建联盟等,主要围绕农产品上下游,通过区块链底层技术实现菜农产地、菜品追溯,同时聚合线上直播、乡村体验等多渠道,为农产品找销路,为好风景找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萧山正推动南部生态共富先行区建设,开启乡村共富“新范式”,创造“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未来乡村图景。该先行区将以争创省级生态保护修复综合体试点为抓手,通过生态、绿色、低碳的增减平衡发展模式,探索长效高质量发展路径,努力打破“南弱北强”的区域发展不平衡“跷跷板”现象,进一步夯实共富基础。

触摸未来乡村“新画卷”

第一个村级电力(低碳)服务驿站、第一个乡村“未来居”展厅、第一个智慧慈善工作站、第一个24小时乡村数字书房……走进瓜沥镇梅林村美好生活中心,这里集聚了萧山多个“第一”,“幸福感”“未来感”成为百姓美好生活的代名词。

作为“千万工程”重要起源地,从2002年12月15日开始至今,梅林村20年持之以恒,通过美丽乡村、共富乡村、未来乡村的迭代升级,实现美丽蝶变。

村民魏来法记得,2002年,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是9696元。“这个数目,在当时算非常不错了!”但20年后,梅林村集体经济收入总计729万元,与2002年的183万元相比增长298%,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2元,与2002年的9696元相比增长518.8%,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数据增长背后,是村民们美好生活的真实感受。在梅林,改变乡村生活方式的新名词新事物,如今正逐一化为现实。24小时乡村书房里,除了一本本实体书籍,一排排听读机还提供各式有声读物;智慧健康服务站里,配有专业全科医生和护士,同时还能与省里医院进行视频会诊。此外,这里还有不打烊的无人超市、周末放映最新大片的影厅,以及智慧老年食堂、智慧跑道等。

显然,数字化也成为梅林村的一大特色。按照“城市大脑+未来社区”模式,梅林村通过区级赋能、依托“沥家园”基层治理体系,构建起以数字基建、数字服务、数字生活、数字产业、数字治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幸福家园。同时,梅林村还在“云端”搭建起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新大邻里中心,搭建健康、低碳、治理等50个数字应用“小切口”,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不久前,梅林村还与周边4个村入股成立了强村公司,五村联动、片区运营。梅林村第一书记孔高敏算过一笔账,“第一年在第三方运营公司的帮带运营下,争取实现20%利润,后续我们争取在三年内实现股金回本。”

从贫穷的沙地小村到美丽乡村的样板区、数字乡村的示范村、未来乡村的先行地,益农镇群围村同样实现了逆袭。2019年,群围村加入首批美丽乡村提升村的队伍,该村以“整治、整洁、整理”,把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变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美景为目标,大刀阔斧,拆违整治,为种绿、补绿腾出大展拳脚的空间。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全村人居环境蝶变同时,群围村还将“智慧小脑”嵌入乡村治理,通过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村民有话说”、“垃圾分类”监管、“视频巡查”、“一键式”信息发送反馈等子系统,让村庄管理变得更加智慧。“今后,我们将以‘智富群围’为主线,以‘基层治理’和‘产业共富’为路径,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共智富’未来乡村示范。”群围村党总支书记郑剑锋表示,规划将通过十大未来场景和一个特色场景建设,实现从美丽乡村到未来乡村的跨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