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览青 上海报道
在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大模型技术是当之无愧的“话题王”。在通用大模型向前疾驰的同时,大模型技术如何应用于金融等垂直领域,再次成为业界热议的问题。
7月6日-8日,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马上消费金融首席信息官蒋宁,他坦言,如今市场广泛讨论的大模型是生成式模型,而金融行业真正需要的是多种模型的组合式AI系统,如今大模型技术在金融行业的落地还存在四个方面的挑战亟待突破,目前为解决金融机构的鲁棒性决策问题,依然需要实时人机协作的机制参与。
(资料图)
《21世纪》:模型和强化学习并不是新鲜词,大模型技术和过去相比,在技术层面带来了怎样的变革?
蒋宁:强化学习是发展很久的领域,从AlphaGo到现在OpenAI的ChatGPT,强化学习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强化学习简单来说是基于人输入的策略,机器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这个策略。AlphaGo当年最伟大的突破在于,过去在封闭环境下机器可以通过强化学习测算博弈获胜的概率,得到一个概率结果,而AlphaGo可以在两者博弈的动态环境下测算胜率,但它不知道最终的结果。
今天大模型技术的强化学习是一个开放系统,每个用户输入的内容指令不一样,机器不知道对方会问什么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但在开放系统下,在不知道对与错的情况下,它通过奖励函数评估出哪个是更好的答案,它不断通过强化学习实现“越用越聪明”,这就是持续反馈机制,这是OpenAI的突破。
《21世纪》:国内已经开启“千模大战”,今天人工智能大会上也有很多大模型产品发布,在您看来,您是如何看到国内各家的大模型与Opan AI之间的差异?
蒋宁:我认为目前大模型的核心技术能力,是在于持续反馈机制。打个比方,企业推出的大模型相当于博士生毕业,如果没有高质量的语料数据训练来让大模型进行持续反馈,那这个博士生的知识水平就停留在毕业时,很快就会被其他拥有自我反馈机制的AI追赶上。而OpenAI的大模型是从“小学生”阶段就经历了全社会全平台最好的教育,通过巨量数据来进行持续反馈与强化学习,这样才能实现“越用越聪明”。
《21世纪》:今年WAIC大模型技术非常火爆,你认为金融行业适合大模型技术应用吗?
蒋宁:大语言模型技术出世后,对金融行业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是“强心剂”,首先金融行业有三个特点。
第一,第一,金融行业天然是数据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其对数据和技术的使用在各行各业中都是最广泛地。第二,金融行业目前面对的挑战很多,如银行线下网点的价值传递效率问题、用户体验问题,都需要机构持续创新。第三,金融行业一直在探索数据资产化,挖掘数据价值,在风险、营销、运营等方面进行尝试。
《21世纪》:但是我们看到大模型技术目前在金融行业落地场景还是很有限,你认为存在哪些挑战?
蒋宁:我认为挑战是很多的,主要讲四个方面。
第一个挑战是关键性任务和动态适应性。在动态系统里,大模型驱动下的人工智能还不具备100%精准决策能力。金融行业的场景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不可预期的外界环境和突发意外情况,大模型并不能做一如既往地给出稳定举措,这给金融机构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提出了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第二个挑战是个性化要求和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金融行业一直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来实现极致的用户体验,特别是个性化的体验,但这需要个人隐私数据与大模型技术相融合,这样带来的隐私数据保护问题目前还很难有一个解决方案。
第三个挑战是群体智能与安全可控。大模型的训练机制决定其需要大量数据来构建增强学习、强化学习的网络,让多方共同打造一个平台,基于这一平台持续贡献数据与反馈,从而让AI实现技能的进化。但目前出于数据安全考量,行业内跨组织、跨机构的数据共享机制仍然需要持续性的探索。
第四个挑战是对大数据和基础设施的能力挑战。未来摩尔时代大模型技术的应用需要高速增长的数据能力,对金融机构网络、服务器、芯片、底层架构等等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也是未来需要突破的。
《21世纪》:为应对这些挑战,你认为有哪些技术将被广泛运用?
蒋宁:我看到三个关键技术,概括来说是持续学习、鲁棒性决策以及组合式AI系统。
持续学习,就像前面所说,它是大模型基于数据的反馈,让系统越用越聪明。如何构建一个增强的访客系统让更多人使用,这就是在线学习、持续学习、强化学习的技术,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需要突破。
鲁棒性决策,它是指即使面临噪声和突发情况干扰,大模型也可以作出一致性的可信回答,强调的是可信性。金融业和工业领域,0.1%的错误都是不被允许的,合规、安全是最基础、最核心的要求。无论在怎样的动态环境下,AI都需要排除噪声干扰,为客户做出合法合规的决策,这是鲁棒性决策的要求。
组合式AI系统,目前大家广泛讨论的AI是生成式大模型,而金融行业需要判别式大模型,必须直接给出正确或错误的结果,二者之间必须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更大价值。从两类模型的区别来看,判别式模型的训练成本很高,每个结果标记对、错,都是机器不断学习的过程,但这个结果很难适应变化中的场景,开发成本很高。生成式大模型的训练则是需要全员的不断参与,泛化能力非常强,但它不能生成准确的结果判断。因此这两种技术需要相互融合。
《21世纪》:从这些挑战来看,是否意味着目前金融行业的大模型落地还很难?
蒋宁:这要结合大模型从人工智能的布局来看,分为四个大类的象限。第一个象限是基础领域,包括生成式AI、判别式AI,这是基础模型领域;第二个象限是在基础领域上的垂直领域模型,像金融垂直领域的模型;第三个象限是在基础领域和垂直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创新生产力工具,比如,代码自动扫描,自动生成语句,这是属于工具类的;第四类是象限是应用领域,比如,智能客服就属于应用领域,因为智能客服不可能把大模型、垂直领域模型直接形成智能客服,所以需要第三象限内智能审核工具等应用。
目前金融行业在第一象限的基础模型开发还非常困难,我们缺乏持续投入信息数据的反馈机制,但在第三第四象限的工具和应用类别上,已经可以实现大模型技术在部分金融业务场景下的应用了。
《21世纪》:目前马上消费有尝试大模型技术的应用吗?主要在哪些方面?
蒋宁:结合前面我们说的挑战和技术应用路径,我们提出了“三横三竖”战略。
其中,“三横”包括:通过持续学习技术、模型控制、组合式 AI 系统形成的安全、合规、可信的鲁棒性决策能力。“三竖”包括:一是数据智能,二是多模态大模型,三是实时人机协作。
目前在应用方面,我们开发了智能生成报表的工具,在场景方面我们在智能客服上已经有所涉猎。
得益于消费金融公司长期与社会有广泛交流,在中文高质量数据集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公司历史上累加了将近40PB的客户声音数据,来帮助我们训练人机协作模型,训练人机对话的模型,并且利用大模型技术为人机对话提供更好的帮助。我们基于这样近千亿的数据量和组合模型,结合机器的反馈机制进行强化学习,在不同场景下,把语音、声纹,包括心理学这些模型融合在一起,同时为了应对机器在突发情况下的问题,我们通过人机协作的形式实现鲁棒性决策,这是我们科技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