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哒哒——哒哒——”5月13日,在宣汉县君塘镇大渔池村种粮大户桂刚的水田里,一位中年男子正在示范指导桂刚操作满载秧苗的插秧机,一行行秧苗整齐地插进田间,为原本光秃秃的水田铺上了一层淡淡的新绿。
这位中年男子就是宣汉县农业机械化推广站站长程维森,怀揣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梦想,在盆周山区农机化发展路上苦苦求索,用平凡的人生铸就不平凡的农机化事业,积极在全县推广农业机械化,助推现代农业科学化发展。
推广技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他是田间地头的“土专家”
“有了程站长引进的先进信息化技术,我们搞农业更有信心更有奔头了。” 来到宣汉县新芽农机专合社,业主向森林对程维森赞不绝口,“以前翻十多亩田地,靠人力需要七八天,现在用机器,半天之内就能干完。如今我一个人下地就能应付,家里人还能在家做家务,照看牲畜,增加了不少家庭收入。”
程维森为抓好智能化、信息化建设,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金色大田科技有限公司强强合作,通过社会化服务网络平台,利用耕、种、防、收等农业机械链接北斗终端网络,召集12名业务精湛的农机操作手和22个农机专合社业主,在天生镇新芽村为他们演示推广无人拖拉机耕田、无人插秧机插秧、无人机植保防虫、无人收获机收割、智能移动式提灌抽水等信息化技术。
据统计,该县已有25台农业机械使用连接了金色大田科技公司终端网络,每天各种无人操作机械可节约操作机手工资至少5000元,全县农机专合社一年可节约农机手工资上百万元。
宣汉辖区面积4271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街道)、总人口132万人、具有“七山一水两分田”地貌特征。从2012年起,程维森带领本单位人员和专合社业主,远赴浙江、重庆等地,学习研究农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三新”技术,亲临一线推广手扶式稻谷收割打捆机、大豆玉米播种机、无人机植保、马铃薯收获机、秸秆还田机、油菜两段式收割等先进农机具。
破解撂荒——
他是百姓眼里的“拓荒牛”
来到宣汉县胡家镇思乐村,村民黄先进正在一块地里抢收油菜,满脸荡漾着丰收的喜悦,“感谢程站长,是他帮忙破解了撂荒,让我们有个好收成!”
据黄先进回忆,过去,思乐村大多数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外出打工,家里留下的都是老年人和小孩子。面对那么多的田地,他们无法全部耕种,导致不少田地严重抛荒。
为了破解撂荒问题,程维森多次实地考察,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用“铁牛”代替“耕牛”,全面实施机械化生产。
面对思乐村村民不懂农机操作技术的问题,程维森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他手把手地教村民操纵农机设备,培养了一大批农机服务“技术能手”;组织村民成立胡家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规模发展种植业,还免费为农民进行社会化服务,有效解决了撂荒问题。
获取这一经验后,程维森带领技术团队,在全县37个乡镇全面推广,成为百姓眼里的“拓荒牛”。
为彻底解决“谁来种田,怎样种田”难题,2012年以来,程维森带领技术团队创新“专合社+基地+农户”模式,利用水稻全程机械化育插秧技术,采取农业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现代化、经营多元化“四化”举措,培育壮大农机经营主体。
“通过机械化耕种,宣汉县有效解决了撂荒的问题,不少撂荒地变成了金土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程维森胸有成竹地说,该县现已培育农机专合社23个,流转经营田地近2万亩,每年还为周边农户开展耕、播、管、收等社会化服务30万亩以上。
端稳饭碗——
他是农机建设的“急先锋”
“我们提灌站出现故障了,无法正常使用,请你帮忙修一下!”程维森回忆,某天凌晨,突然接到来自宣汉县普光镇玛瑙村村民的求助电话。他迅速带领技术人员赶到现场,通过维修,确保了该村100余户农民的300亩农田灌溉。
为扎实抓好春耕保水工作,程维森每年都会组织技术人员对提灌站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对设备陈旧老化、带病运行的提灌站进行维修改造,加大对提灌站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只有把我县农机基础设施建设好了,才能让老百姓放心地发展现代农业,从而发家致富,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程维森始终坚守这样的承诺。多年来,他带领专业团队主动找准农机化发展短板,因地制宜研究措施,积极向省、市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补齐短板,夯实农机基础,为全力冲刺“百强县”、勇当达州振兴“主力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截至2022年底,该县农村机电提灌站增至288座,辐射灌溉面积达20万亩;建成农机库房11座、农田宜机改造5300亩;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4个,解决了老百姓生产难等问题,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增收,让老百姓端稳自己的饭碗。
□文/图 达州日报社特约记者 漆楚良
来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