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胡天姣 深圳报道
(相关资料图)
中国一季度复苏胜过预期,出口的强劲增长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多家机构调高中国经济预测。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宏观策略主管刘立男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称,维持对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6%和2024年6.3%的GDP增长预测,高于市场预期值。
其认为,中国经济反弹效应仍在持续释放。若第二季度经济增长持续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得到积极改善,相信市场信心与资产配置会逐步修复。
美联储加息周期仍为全球主要宏观叙事,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资产持续承压。德银认为,因亚洲金融体系目前更为健康,资本储备较高,存款基础粘性较高,再融资需求较低,预计亚洲外汇市场不会像2007 -2008年那样出现大幅疲软。
“亚洲经济体本轮将更具弹性。”刘立男称,亚洲经济体今年面临“东进西退”动态情形,其中,中国经济动能将占据上风。
《21世纪》:世界银行称,全球经济长期增长潜力下降,发展的“黄金时代”似乎即将结束。德银对今年国际宏观形式有哪些预判?重点关注哪些因素?
刘立男:宏观经济的确充满挑战,面临越来越多的不可预知因素。
市场去年的担忧的是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如何平衡好“通胀”与“经济增长”。在去年通胀达40年新高的情况下,央行不得不选择以牺牲部分经济增长为代价,加息以抑制通胀。而今年,成本较高融资环境中经济下行的风险成为市场的主要担忧。
此外,全球范围内近期银行体系出现的风险仍需持续观测,不排除其对经济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21世纪》:对主要央行加息路径有何预期?通胀是否会持续成功回落至2%,各主要央行会否调整对“2%通胀目标”的措辞?
刘立男:预计美联储将在5月继续加息后,进入半年多的一段中立政策阶段直至2024年初,随后或于2024年第一季度开始降息,预计全年降息225个基点。欧洲央行方面,德银预测将在2024年中或开启降息周期。
各主要央行的通胀目标通常为一个长期目标数值,不太会受到短期波动的影响。实际上,部分央行已经开始通过放松部分政策,确保经济与通胀间的平衡:一方面,对中小银行提供短期流动性补充(相当于量化宽松)缓解银行业危机;另一方面,持续加息,控制通胀。
整体看,通胀目标应该不会发生实质调整,各主要央行目前也尚未明确表示调整通胀目标的意愿。全球整体通胀正在趋势性下降,预计至2024年底将趋近2%。
《21世纪》:整体看,亚洲新兴经济体资产与经济今年将有怎样的表现,应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压力的弹性如何?亚洲外汇市场会否像2007 -08年那样出现大幅疲软?
刘立男:美国银行业危机收紧信贷条件、增加经济衰退风险,全球经济面临的逆风加剧。尽管亚洲出口或将下降,但德银预计亚洲经济体将更具弹性。
首先,中国的经济加速为亚洲地区带来了提振,尤其是对东盟,该区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此外,尽管亚洲出口会面临欧美进口需求降低的不利影响,但随着中国的开放,亚洲经济体将受益于来自中国服务业的溢出效应。从基本面情况出发,亚洲经济体在2023年面临着“东进西退”动态,整体看,德银认为中国经济动能将占据上风。
其次,亚洲的金融体系如今更加健康,资本储备增加,存款基础稳固,再融资需求降低,亚洲金融压力指数(FSI)仍处于低位。
目前,外国投资者的头寸同期明显减少,亚洲货币估值合理,企业已经囤积了美元存款。因此,即使全球银行危机加深,预计亚洲外汇不会出现2007-2008年那样的大幅疲软。
德银尚未对今年亚洲市场资金流入规模做出具体预估,但预计今年将呈净流入态势。投资者应重点观测中长期结构性因素,包括经济增长、生产出口等。
《21世纪》:目前,中国经济到了何种阶段?如何预计海外机构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配置的步伐?
刘立男:德银在这一方面与客户进行了较多的沟通,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复苏节奏的可持续性。
一季度经济数据亮眼,但市场似乎并未有太多动作,一方面是因为增长很大程度上符合市场预期,另一方面则在于部分高频数据仍在放缓。德银认为,中国的重新开放对亚洲市场的正面溢出效应尚未完全释放。
中国反弹利好正逐步释放,市场需要耐心观察,不应操之过急。如旅游业人流将在五一黄金周与暑假时期有更多的体现;房地产政策的放松、财政政策的刺激作用,制造业领域内的投资复苏,均将对经济起到推动作用。
海外市场近期的风波可能将对中国第二季度的经济造成一些影响,但中长期看,地缘政治风险是投资者,特别是海外投资者更为关注的领域。
海外市场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情绪与情况仍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除地缘风险外,美联储加息轨迹是最主要的考量因素,其是否能于5月结束加息,仍属未知。投资者更多的还是希望先消除美联储加息这一不确定因素,再进行风险资产配置。
除GDP外,投资者还关注中国上市公司的季报表现,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风险资产的重新估值。预计在5月初,投资者将重现评估自身的投资策略与资产选择。若中国第二季度经济持续加快,在经济结构转型方面出现一些积极表现,相信市场信心会逐步修复。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投资者对全球整体风险资产均偏谨慎,市场仍在观测欧美银行业风波的涟漪反应。
《21世纪》:德银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会达至约6%,第一季度上调至4.5%。中国经济在2023年会呈现何种反弹/增长趋势?是否会出现明显的拐点?
刘立男:2023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4.5%,超出市场预期0.5个百分点。德银预计中国的经济增速会持续加快,在维持当前经济动能下,有望如期达成经济增长目标。
消费与房地产复苏最受关注。展望未来,我们看到三个主要的积极增长动力:过去几个月强劲的信贷脉冲可能会以6-9个月的滞后期提振国内需求;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好转将提高消费者收入,支持支出;房地产行业可能会继续复苏。
德银维持对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6%和2024年6.3%的GDP增长预测,高于市场预期值。德银预计,在低基数效应下,今年中国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将升至7.8%,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将分别保持在5.4%和6.4%。
《21世纪》:中国居民在两三年间储蓄量明显增多,补偿性消费在部分消费领域中或仍不足,怎样看待这一趋势?
刘立男:在近2到3年间,人们的消费习惯与行为发生了改变。我们预计2023年,中国国内基础性消费将持续复苏,其中,餐饮业和旅游业将持续加速反弹。中长期消费方面,得益于财政补贴刺激,汽车销售表现较优;房地产业在1-3月销售稍有回暖,预计在4月初会稍微放缓,同比数值将在三季度转正,该领域内的投资将于今年下半年同比转正。
目前从短期看,民间投资与中小企业的投资活动较为谨慎,上半年的经济复苏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财政政策来拉动。
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形势严峻也是消费整体动力不足的因素之一,市场就业的增加将推动消费的持续反弹,就业状况在二季度仍需改善。
总体看,市场在今年上半年更多的可能是持观望之态,并希望能够进一步看到中国经济加速可持续性的更多迹象。
《21世纪》: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端应如何分别发力?如何看待目前市场对“通缩”的讨论?
刘立男:财政统筹依旧是今年宏观政策的主要抓手,预计今年上半年财政政策会较为积极。
货币政策或相对谨慎,第一季度M2增速较快,社融增速需要与经济名义增速相匹配。若2023年通胀约为2.5%,名义增速8.5%,货币供应量增速约超过12%,会有一些通胀压力。因此,预期中国央行2023年货币政策不会如去年那般宽松,但短期看,货币政策还是会保持流动性宽松。
上半年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银行信贷需要合理增长,节奏平稳,所以后续进一步宽松的空间有限(降准空间比较有限)。中国央行更多可能通过结构性工具,定向支持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目前市场对通缩压力的讨论更多的是一种担忧,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明显。
《21世纪》: 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今年将如何表现?在跨境应用场景领域有何预期?具体看好中国国内哪类资产,对债市与人民币汇率是否有相应预测?
刘立男:去年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表现是一个亮点,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一季度,离岸人民币债券规模增加较快。若美元利率持续上升,人民币仍享有绝对融资成本优势。
人民币跨境使用场景方面,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离岸人民币流动性布局机制的优化,人民币资产对海外投资者将更具吸引力。
基本面改善加之经常项目的小幅顺差,预计人民币在短期内维持在6.8左右,年底或将升于6.6附近。此外,美元加息周期结束后,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主要新兴经济体汇率将进入升值通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