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 广州报道
(相关资料图)
4月,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名客商齐聚“史上规模最大”广交会。其中,一批来自东南亚的参展商成了展会中特别的存在。
在广交会二期,来自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的进口参展团主要安排在今年新落成的D区展馆。
来自泰国的橡胶与塑料制造商Thantawan,是当地塑料袋和吸管制造行业首屈一指的企业,但在本次广交会上并未选择太大的展位。用该公司全球市场经理许言言的话来说,“即便展位不大,产品优势始终是核心竞争力,客户也会主动上门。”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公司是第一次参加广交会,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开拓中国市场,原本只有纯英文的展板,这次也特意加上了中文内容。“从收集的资料来看,两天的展期过后,有意向的客户不在少数。”对于今年公司的外贸情况,许言言表示乐观。
展会上,多家受访的东南亚企业不约而同地表示,希望走进庞大的中国市场,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将是他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另一方面,对于广交会上很多从事传统业务的东南亚企业来说,他们与中国企业和中国市场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了解到,不少东南亚企业早已与中国建立起产能合作关系,特别是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之后,东南亚等国的企业与中国的合作变得越发频繁,他们有些会选择从中国购入原材料,有些会与中国企业合作外包装制作。
在广交会的东南亚商家们,展现出怎样的生存现状?下一步,他们将如何利用RCEP生效的红利,继续把握发展机遇?
首次全面恢复线下展会的广交会,迎来了很多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参展商,当中不少还是今年第一次来的新朋友。
比如泰国橡胶与塑料制造商Thantawan,今年是第一次来参展。对此,该公司市场部经理许言言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公司产品主要面向欧美和泰国国内市场,对比去年一季度同期的销售数据来看,其实今年的销售情况有明显下滑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开拓市场成了一个必选项。”许言言说道。
(泰国橡胶与塑料制造商Thantawan吸引了不少客商光顾,拍摄:胡慧茵)
参与广交会一期的马来西亚胶水制造企业负责人Jack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次来参加广交会就是为了拓展市场,看能不能找到更多如非洲、中东等市场的代理商。“公司一季度的销售情况还勉强可以,但我预计二季度公司出口增速会减缓。”Jack表示,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公司确实需要早做准备。
东南亚企业们纷纷借助广交会参展链接更多不同国家的客商。这背后的原因,与欧美国家通胀日益飙涨、外需疲软拖累出口紧密相关。从数据来看,今年以来,东南亚多国如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都遭遇出口增速萎缩。其中,越南3月出口额同比减少14.8%,马来西亚3月出口额同比下降1.4%,而泰国截至今年2月出口已录得连续5个月收缩。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出口形势,东南亚企业希望通过“出海”谋得出路。而且记者留意到,来自东南亚的参展企业绝大部分是从事传统制造业的企业,行业覆盖家具涂料、环保塑料袋和保鲜袋、工业手套、熨斗和胶水等。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大国外交室主任周士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东南亚国家对参加广交会是具有较高热情的,但东南亚国家企业主要是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居多。虽然也有高科技产品,但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是代工,而不是本土企业自己的品牌,“东南亚国家已经在追赶第四次工业革命,但在技术发展水平和资金能力方面仍存在不足,新兴行业的企业相对较少。”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鲍志鹏也持相近的观点。“参与广交会的东南亚企业当中传统企业较多,本质上是由东盟国家整体的产业要素禀赋决定的。”鲍志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年来东盟整体经济表现亮眼,印尼、越南等国家纷纷推出了发展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规划,但产业转型和企业培育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来看,东南亚的新兴产业竞争力还不是很强。
对于这些东南亚传统企业来说,外需疲弱将带来不利影响。鲍志鹏认为,东南亚内部像越南、泰国等国家都属于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因此中国以及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需求情况,是决定东南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关键。再加上东南亚多数国家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如果由美国衰退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到来,对东南亚出口企业来说肯定会是利空。
他进一步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对东南亚企业而言,积极挖掘RCEP大市场的潜力是一个重要的选择,“随着RCEP生效,各方开放承诺逐步落地,且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目前,RCEP大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尽管很多东南亚传统制造企业目前还跟不上行业变革的脚步,但部分企业又因为中国产业链转移的缘故而“意外”收获红利。
近一两年,关于一些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等地现象的讨论甚嚣尘上。广交会上,来自马来西亚的PPE防护设备制造公司也是中国产业转移后意外获益的例子之一。据公司负责人黄健仲介绍,公司主营工业用品,包括工业用手套、制服和鞋子。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实公司用于生产工业手套的设备均产自中国,以前这类型产业也是中国更有优势,但这几年,中国很多工厂都进行了产业转型升级,放弃了比较初级的工业类用品赛道,他们公司才因此获得新的商机。
“之前我们的产品主销国内,但随着中国相关商家放弃了这部分市场,我们才下定决心进攻外贸市场。”黄健仲告诉记者,今年公司进口了300台制造工业手套的机器,随时准备好赶制新订单的生产。
周士新表示,最先“走出去”的产业多为传统产业,而且很大一部分是国内产能过剩或是支援型的产业,甚至有一些是受国内产业升级影响而需要转型的企业,以基础设施、服装、箱包、五金、建材、配件等轻工业为主。产业转移的趋势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企业总是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寻求成本和利润的最佳平衡点,劳工质量、工资水平、关税壁垒、投资环境和市场规模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周士新认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既存在互补性,也有存在同质性,导致相互间既存在合作,也存在竞争关系。从短期来看,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的中国企业依然相当有限,而从长期来看,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市场已经联系十分紧密,有助于地区互利共赢。“目前,中国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是RCEP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毕竟东南亚国家通过RCEP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可以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他补充说道。
鲍志鹏也表示,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以效率为导向在全球配置生产环节是正常现象,中国一些制造业产业链向东南亚转移主要还是产业链部分环节的转移,比如纺织品生产加工等劳动成本敏感型的行业和中高端制造业的加工组装环节。
“成熟的产业链必须以强大的供应链为前提。本质上东南亚国家承接的这些产业所需要的原材料、零部件和中间品,仍然依赖于中国的供应链体系。”鲍志鹏认为,中国的产业链与东南亚国家整体上互补性显著强于竞争性。
走访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与中国进行产能合作的东南亚企业不在少数。
在泰国的橡胶与塑料制造商Thantawan的展位上,记者看到了很多不同大小和类型的塑料保鲜袋,既有用于生鲜蔬果密封,也有用于牛奶等液体密封。“公司主营环保型塑料保鲜袋,供不同用途使用。”在介绍产品时,许言言指向展板的图片,并向记者表示展板上所画的这一粒粒的PE(聚乙烯)就是从中国进口的。许言言表示,PE(聚乙烯)是制作保鲜袋的核心材料,但这种材料在泰国相对稀少,所以以原材料来说,公司一直是从中国进口的。
除了原材料领域,部分东南亚企业还与中国进行产能合作。
在广交会一期的马来西亚展位中,有一家名为Perfect Lifes的公司。该公司负责人兼设计师柳伟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主营空气净化产品,如空气净化器、抽湿机、香薰机等。“疫情发生后,人们普遍对空气净化的要求有所提高,特别是挂脖式的空气净化器,特别受欢迎,所以从去年起,公司产品的整体销量是有提升的。”柳伟强向记者表示,虽然公司从原料到设计都是马来西亚制造,但目前很多空气净化器的外观都是交由中国的公司制作。
对于与中国进行产能合作,柳伟强向记者表示,中国的杭州不仅电商产业发达,当地制作商品的产能也在不断提升,同时,国内类似的空气净化产品较多,在外观制作工艺方面的经验已经十分成熟了,“所以把外观制作交给中国公司,能够使成本和效率最优化。”
在周士新看来,东南亚企业与中国企业进行原材料,以及产品外包装等方面的产能合作是一种优势互补的产业协同现象。他表示,“无论是在产品外包装制作还是原材料上的合作,都是多向性的合作,取决于产品上下游企业在生产和包装过程中的比较优势。”
除了与中国企业进行原料、产能等多方面的合作,东南亚企业还期盼着能够开拓中国市场,获得更多新的发展机遇。
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多个东南亚企业商家都表达了想进入中国市场的意愿。经营古法小熨斗的马来西亚展商Tony告诉记者,自己是广交会的老朋友了,参加广交会将近20年。但最大的遗憾是,以前没有专注于打开中国市场。他直言,以小熨斗这个品类来说,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时机已经过了,“现在中国市场上早已充斥着功能类似的产品。”
为了进入中国市场,部分东南亚企业在业务上做出一定的革新和调整。以泰国橡胶与塑料制造商Thantawan为例,公司全球市场部经理许言言表示,尽管主营的产品是可降解保鲜袋,但近两年也开始更新产品线,收购了一家做素食的公司,目前公司已经出品了素食包子、素食点心等新产品。她表示,公司之所以增加产品品类,就是为了通过新产品拓展新市场。
场馆另一侧,还有一家专做护理产品的名为I.P.One的泰国企业。记者在见到该公司负责人高新时,他正在展馆门口为客人介绍产品。“其实四年前我们就想来参加广交会了,但因为疫情,直到今年才最终成行。”高新向记者表示,目前中国市场占公司总营收比例仅有3%-4%,其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泰国护理品牌产品目前已经上线了国内的淘宝,拍摄:胡慧茵)
高新表示,他们此次来广交会不仅要做好自身品牌宣传,还想吸引更多中国代理,为公司产品打通销路。而在这之前,高新已经做了很多努力,“目前我们的产品已经上线了名为‘good tha泰好啦’的淘宝店。另外,我们也在中国国内多个社交媒体上做了相关话题传播。
“中国市场较大,需要的产品类别也比较多,且越来越精细化。”在说明中国市场特点的同时,周士新认为,东南亚商家还需要认真审视开拓中国市场时所面临的竞争。
鲍志鹏则认为,东南亚目前的优势在于产业优惠政策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这使得东南亚初级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更加显著,但从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上来说,东南亚企业的优势还不够明显。
东南亚企业想要进入中国市场着实不易。幸运的是,这部分企业迎来了发展的红利——去年年初,《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实施生效。
广交会上的一些商家已经感受到RCEP所带来的好处。展馆中一家马来西亚专营珍珠产品的商家向记者表示,现在中国进口马来西亚天然养殖珍珠的税率已经大幅度减免,对我们商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好消息。
(马来西亚珍珠商家称受益于RCEP生效,拍摄:胡慧茵)
鲍志鹏表示,从实际效果来看,RCEP实施生效,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最终会实现零关税,将有力促进了成员国贸易伙伴之间的市场互通和技术融合。从规则上来说,RCEP的两大优势,一是实行负面清单,二是采用累计增加值规则。相比国内之前实施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RCEP投资负面清单增加了国民待遇这一重要义务,这为RCEP成员国在重点领域的双向投资上创造了公平待遇,有力推动成员国市场互联互通和技术互补。
广交会上,东南亚企业与中国等国采购商热络洽谈。在RCEP带来的政策红利下,这些企业更加坚定了对拓展中国以及RCEP伙伴国家市场的信心。
标签: